1. 孔子世家周游列國路線
一共走了差不多5600公里
2. 孔子周游列國時間表及線路圖
孔子去過的14國分別是魯國、衛國、匡地、蒲地、曹國、宋國、鄭國、陳國、蔡國、楚國、趙國、齊國、杞國、葉國。
孔子周游列國是從魯國出發,大致一路上走了魏國、曹國、宋國、齊國、鄭國、晉國、陳國、蔡國、楚國等地,用如今的地圖來看的話大概路線就是,曲阜、菏澤、長垣、商丘、夏邑、淮陽、周口、上蔡、羅山,然后原路返回,從55歲到68歲,孔子帶著他的徒弟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各個國家游歷,在如今現在看來,那分明就是孔子中國十年游,還是省份游。
3. 孔子周游列國路線順序
春秋時期,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游學,因孔子的觀念在當時亂世是難以踐行的,因而在各國都受到冷遇。一次孔子與弟子走散,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,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。
鄭國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只喪家之狗在發呆。魯哀公2年(孔子59歲),孔子離開衛國經曹、宋、鄭至陳國,在陳國住了三年,吳攻陳,兵荒馬亂,孔子便帶弟子離開,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、蔡交界處,派人去迎接孔子。
陳國、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,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,對他們不利,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,前不靠村,后不靠店,所帶糧食吃完,絕糧7日。
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,楚派兵迎孔子,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??鬃?4歲時又回到衛國,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,被迎回魯國,但仍是被敬而不用
4. 孔子周游列國子路
孔子周游列國,也遇到了不少的隱士,《論語》中記載的就有荷蕢者、長沮、桀溺、丈人、晨門,當還有其中所舉的“逸民”,實在不少。處在亂世,官員、士人、賢者、能者,躲避禍亂,隱居山野以獨善其身。
《論語》記載了幾處,
一、孔子周游列國時,子路掉隊了,碰見一個挑著鋤草工具的老頭兒。子路問:“看見我的老師了嗎?”老頭兒鄙夷地說:“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,算什么老師?”孔子知道后,卻不生氣,正而八經地說:“這是隱者?!苯凶勇贩祷厝ビ懡?,可老頭兒已經走了。
二、有一個楚國狂人經過孔子的車旁,大聲唱道:“鳳凰啊,鳳凰啊,你為什么這么倒霉?過去的不能再回來,未來的也用不著再著迷。算了,算了,現在的從政者危乎其危,你還幫他們作什么?”孔子知道又遇到高人了,馬上下車,想和這人交談,但這人竟像躲瘟疫似的趕快跑了。
三、孔子心情不好,擊磬玩。有一個擔著草筐的人經過,聽見后說:“這個擊磬的人有心事呀?!甭犃艘粫河终f:“可鄙呀!磬聲不就是在訴說沒有人理解自己嗎?沒有人理解就算了吧。河水深就穿著衣服蹚,河水淺就撩起衣服蹚,這有什么呀?”孔子聽見再也淡定不了啦,后嘆息說:“果真這么簡單,就不難了呀!”
四、有一次,孔子師徒迷路了,叫子路去向兩個耕田人打聽過河的渡口。其中一個人問:“坐在車上的是魯國的孔丘嗎?”子路回答正是,那人就不屑地說:“他應該知道渡口嘛!”子路只好去問另一個人,那人簡直就是在勸說子路叛逃了:“天下如滔滔洪水,誰能改變呢?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,還不如跟著我們這些躲避人世的人呢!”
5. 孔子周游列國路線及時間
朋友,我現在跟你講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。
首先,講一講他為什么吃飽了沒事干,想到要周游劉列國的,他并不是為了游山玩水,,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,宣傳自己的道德理念。一句話想當官(從政)。
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,周王室名存實亡,各諸侯國相互征戰,周初制訂的禮樂制度破壞殆盡.他提出政要恢復周禮、實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張,但卻不被魯國的統治者接受,,心中很是不平,連我這么好歷建議都不聽,所以孔子選擇出去周游宣傳自己的主張。
為了從政,他帶領弟子們由北方跑到南方,由這國跑到那國,為了達到從政的目的??鬃娱_始呆魯國,后來,在魯國他呆不住,需要到外國去避難。開始到魯國,后來魯國也呆不下去??鬃又苡瘟袊菑聂攪霭l,大致走了衛國、曹國、宋國、齊國、鄭國、晉國、陳國、蔡國、楚國、等地?,F如今大致路線曲阜--菏澤--長垣--商丘--夏邑--淮陽--周口--上蔡--羅山,然后原路返回。"
從55歲到68歲,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,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周游列國,當他返回時候已經是耄耋老人了。
他l的周游,對后世有著深遠的意義。
1、道德思想——“一陰一陽之謂道,繼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”。
2、政治思想——“天下為公”“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”,“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”。
3、教育思想——“學而優則仕”“有教無類”“因材施教”“溫故而知新”。
孔子五十六歲時,孔子“由大司寇行攝相事”,“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”,參與治理國政三個月,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。以至使“齊人聞而懼”,認為“孔子為政必霸”。從此可見孔子的治國才能決不是紙上談兵,而是非常實用的??鬃拥恼円鹆她R國的忌妒和擔憂,于是,齊景公一面離間魯國的內部關系,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,“皆衣文衣而舞《康樂》,文馬三十駟”,季孫氏和魯定公欣然接受了,并且三日不理朝政,對孔子的態度也怠慢了,孔子知道治國大計無法實施,于是懷著沉重的心情,率領眾弟子離開了魯國,開始了周游列國的十四年的生涯。
孔子先到了衛國,衛靈公對他待遇不錯,也照魯國的標準給了他六萬粟的俸祿。但有人風言風言孔子怕獲罪,只六個月就離開衛國。在去陳地的路上,因為誤會被圍于匡五日,孔子以文化的傳人自勉,終究度過難關。過了蒲地,僅月余又返回衛國,寄居蘧伯玉家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,孔子不得已而見之,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興。過了月余,因出車之時,衛靈公與夫人同車,而令孔子之車在宦官之后,孔子慨嘆“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”,且深深引以為恥,于是,離開衛國。
孔子一行又從曹到宋,遇司馬桓魋加害未成。再到鄭國,與弟子失散,人譏之為“似喪家之狗”。到了陳國,“居陳三歲,會晉楚爭強,更代陳”,孔子又離陳國,路過蒲地再次受阻。蒲人要挾孔子說:“如果不去衛國,我們就放了你?!庇谑?,孔子與蒲人盟誓,但是,孔子認為在要挾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靈保護的,所以,他還是去了衛國。這說明孔子是善于變通的。
到了衛國,衛靈公很高興,到郊外迎接,并問是否可以伐蒲,孔子說可以,但是,衛靈公雖稱好卻終究未伐蒲,孔子說:“茍有用我者,期月而已,三年有成?!?,然而,衛靈公始終不用孔子,孔子只好離開了衛國。
佛肸叛亂,也召孔子,孔子又一次想去,由是由于子路阻止。但是,孔子說:“我豈瓠瓜也哉,焉能系而不食?”又想要去見趙簡子,但是因為“君子諱傷其類”而未前去。再次返回衛國,衛靈公向他問軍陣之事,孔子說自己只學了“俎豆之事”、未學“軍旅之事”拒絕回答。這并不能證明孔子確實不懂軍事。只是因為當時孔子不想說。因為衛靈公不重視孔子,孔子就到陳國去了。
衛靈公死后,出公繼位,孔子已六十歲。魯國季桓子病重,囑咐季康子,等他死后要使孔子回來作相,但是,季康子聽了公之魚的話,沒有召回孔子,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。第二年,孔子到了蔡國(當時已經成為楚地)。下一年又到了葉。楚國的卿相沈諸梁正在出鎮葉城,人稱葉公。葉公雖佩服孔子,但是不完全了解孔子的為人。
在從葉城返回蔡國時,孔子遇到了幾位隱者。長沮、桀溺、荷蓧丈人以及后來的楚狂接輿,都勸孔子做個避世的隱士,但是,孔子并未動搖積極救世之心,表示他就是想要改變當時的混亂世道。
在蔡三年,吳伐陳,楚國來救陳,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,派人聘請孔子。陳、蔡怕孔子到楚國會危及他們,于是圍困孔子,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操守,所以仍然弦歌教徒。直到子貢到了楚國,楚昭王派兵迎請孔子,才解了圍。
魯哀公七年,魯國與吳國舉行繒城會議,魯國被迫送吳國“百牢”重禮,幸虧臨時借用子貢去交涉,魯國才未受辱;第二年,吳國又攻魯國,孔子弟子有若立功。季康子因而認為孔子的弟子確實是有用之材,于是,派人到衛國請回冉有,后來,冉有為季康子帶兵與齊國作戰獲勝,季康子問冉有從何處學來的軍旅戰術,冉有說是學自孔子。從此可見,孔子是深通軍事的。從而使季康子決定召回孔子而用之。
當時,衛國的孔文子向孔子詢問作戰方略,孔子拒絕了。正好季康子用厚禮迎請孔子,于是,孔子回到了魯國。當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。
春秋時期,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游學,因孔子的觀念在當時亂世是難以踐行的,因而在各國都受到冷遇。一次孔子與弟子走散,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,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。鄭國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只喪家之狗在發呆。 魯哀公2年(孔子59歲),孔子離開衛國經曹、宋、鄭至陳國,在陳國住了三年,吳攻陳,兵荒馬亂,孔子便帶弟子離開,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、蔡交界處,派人去迎接孔子。 陳國、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,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,對他們不利,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,前不靠村,后不靠店,所帶糧食吃完,絕糧7日,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,楚派兵迎孔子,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。
孔子在周游列國中有幾個故事:
1,孔子和他的學生要過一條路,有個小孩在路中間堆了一座泥巴做的城門,孔子(孔子的學生)讓小孩把泥巴推了讓路。結果小孩說:哪有城門給馬車讓路的道理??鬃佑X得有理,所以孔子和孔子的學生只好繞過小孩堆得那泥巴城門。
2,孔子五十六周游列國,受盡了艱難困苦,其中在衛國前后三次時間最長,因此門人中衛國學生很多??鬃与m然在衛國受到禮遇,但卻沒有被任用,在其他國家一樣沒有出仕。 孔子在衛國時,為國儀邑的那個封疆的官吏,要求見孔子。他說:“到這里來的有道之士,我從來沒有見不到的?!笨鬃拥碾S從弟子,答應了他的要求。那個執掌封疆的管吏見了孔子退出來以后,就告訴孔子的學生說:“你們各位何必憂慮夫子失去官位呢?天下已經混亂很久了,上天要夫子做木鐸,教他警醒世人呢!” 有一次,孔子和學生在離開衛國的途中,師徒口渴,忽然聽到水聲潺潺,于是循聲前往,發現有一流泉清澈見底,弟子們正欲爭相掬飲,不料孔子在旁喝阻道:“這種流泉喝不得?!钡茏觽兒茉尞惖耐跽呖鬃?,孔子指著山上刻字說:“石上刻為‘盜泉’不是吾等所當飲?!痹瓉磉@盜泉是當年有位盜拓的盜匪,他洗劫衛國邊境,并且殺人無數,衛將軍率兵捉拿,盜拓逃藏在這山中,口渴得快要死了,后來發現了這泓泉水而得以解渴,因此在石上刻上“盜泉”二字,永留紀念。 孔子在周游列國期間,很不得志,在離開衛國經過匡這個地方時,竟被匡人團團圍住,要加以殺害,原來孔子面貌很像陽虎,從前陽虎在魯國造反失敗,曾逃來匡迪,陽虎在匡橫征賦稅,匡人要殺他,陽虎連夜改裝脫逃??鬃颖徽`作陽虎,在匡地被圍困了五天,才被解危。 孔子在匡地脫難后,又回到衛國,為國有位賢大夫史魚,是位非常剛正的人。他數次向衛靈公進諫說:“不可用彌子瑕,要用賢士蘧伯玉?!毙l靈公一直不肯聽從。后來史魚病入膏肓,自知無救時,便告訴兒子:“我在朝為官,生不能諫正君王,死不當成禮。我死后,將尸體移放在牅窗下,且慢大殮?!彼麅鹤又斪鸱愿?,當衛靈公前來吊喪時,不見大殮,很是詫異,孝子具實相告,衛靈公很驚愕的說道:“史魚真是正直??!已經死了,還行尸諫,感動國君進用賢臣?!? 衛靈公夫人——南子,美而淫亂。有一天,衛靈公請南子同車出城瀏覽名勝,召孔子陪乘同行,孔子深感衛君好德不如好色,不久便又離衛去宋了??鬃与x開宋國后,經過鄭國到陳國的途中,曾和弟子們走散了??鬃颖阋粋€人獨自站在東郭門外,子貢四處尋找,有位鄭人告訴他說:“東門外有個人,長得九尺六寸,它的額頭像堯,頭像皋陶,肩像子產,而腰以下不及禹三寸。他很失意的樣子,像喪家之犬?!弊迂曊业娇鬃又?,便把鄭人的話轉告老師,孔子笑著嘆息說:“是??!是像喪家之犬?!?/p>
3,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游學,因孔子的觀念在當時亂世是難以踐行的,因而在各國都受到冷遇。一次孔子與弟子走散,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,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。鄭國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只喪家之狗在發呆。魯哀公2年(孔子59歲),孔子離開衛國經曹、宋、鄭至陳國,在陳國住了三年,吳攻陳,兵荒馬亂,孔子便帶弟子離開,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、蔡交界處,派人去迎接孔子。
4,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。有一天,孔子一早起來,背著兩手,拖著手杖,悠閑自得地在門外踱步,口中唱著:“泰山要崩塌了吧?大梁將折斷了吧?哲人將凋零了吧?”唱罷走進屋里,對著門坐下。子貢聽到歌聲,說:“泰山如果崩塌,叫我們仰望什么呢?大梁如果折斷,哲人如果凋零,叫我們依靠誰呢?聽歌中之意,夫子大概要生病了吧?”于是就快步走進屋里??鬃诱f:“賜,你怎么這么晚才來呀!夏代停柩于東階之上,那是還把死者當作主人看待的。殷人停柩于兩楹之間,那是介乎賓主之間的位置。周人停柩于西階之上,那是把死者當作賓客看待的。我是殷人的后代。昨天夜里,我夢見自己安坐在兩楹之間。既沒有明王興起,天下有誰會把我當作立于兩楹之間的國君那樣尊重呢?這樣看來,我大概是快死了吧、”過這番話以后,孔子大概病了七八天就去世了。
6. 孔子周游列國路線地圖
公元前497年,孔子二度離開魯國,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列國之旅。一年之后,孔子到了他旅途中的第一站——衛國??鬃釉谛l國的時候雖然得到了衛靈公的召見但是并未得到重用。
公元前495年,孔子再一次回到魯國。兩年后,孔子再到衛國,又繼續西行經曹國、宋國、鄭國、陳國。在鄭國都城孔子與門下弟子失散,落魄的站于城門口,因此被鄭國人嘲笑,孔子自嘲自己為“喪家之犬”。
公元前491年,孔子離陳到蔡。在蔡國停留一年后,孔子又去往葉國。葉國君向孔子詢問正直的道德政治。
公元前488年,孔子最后又回到了衛國,在衛國待了三年后,孔子的妻子逝世了。
公元前484年,孔子被魯國權臣季康子以大禮迎回魯國,孔子長達14年的列國之旅就此結束。
7. 孔子周游列國的目的以及路線
孔子周游列國的目的:
1、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,宣傳自己的道德理念??鬃由钤诖呵锬┠?,周王室名存實亡,各諸侯國相互征戰,周初制訂的禮樂制度破壞殆盡。他提出要恢復周禮、實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張,卻不被魯國的統治者接受,所以孔子選擇出去周游宣傳自己的主張。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,不要戰爭。
2、給他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,使他們有一個好的前程,進入政治生涯。為了從政,他帶領弟子們由北方跑到南方,由這國跑到那國,為了達到從政的目的,他不惜面見社會上反響不好的衛國南子,甚至連背叛晉國的佛肸對他召喚,他也“欲往”。
3、形式所逼,魯國沒有他的立足之地,需要到別的國家??鬃訉︳攪闹卫?,引起齊國的妒忌與不滿。齊國一直圖謀控制魯國,而魯國的穩定與強大是對他們不利的,正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所說:“仲尼為政于魯,道不拾遺,齊景公患之?!奔又趭A谷之會上齊國君臣受到孔子的指責,不僅讓他們臉面盡失,還被迫歸還了以前侵占的魯國的鄆(今山東鄆城東)、汶陽(今山東泰安南)和龜陰(今山東新泰西南)之田。于是,齊國君臣一直伺機排除孔子這一障礙。
8. 孔子周游列國的路線是什么?
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,而他首先是一個政治思想家。春秋末年,禮壞樂崩,社會失序,面對“無道”的社會現實,孔子自覺地擔當起拯救時弊的重任。懷著對上古帝王“王道”政治的向往,通過閱讀研究“六藝”等古代文獻,加之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,孔子逐漸形成了自己關于社會治理的思想與主張,并且期盼能躋身于自己的父母之邦——魯國的仕途,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。他曾信心滿懷地說:“茍有用我者,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?!保ā墩撜Z·子路》)“如有用我者,吾其為東周乎?”(《論語·陽貨》)孔子在政治上的雄心由此可見一斑。然而,在當時世卿世祿制度依然盛行的魯國,出身低微的孔子在仕途上一再受阻,直到魯定公九年(前501),當時已經51歲的孔子,才獲得從政的機會。是年,孔子被任命為魯國中都之宰。第二年,又升任主管建筑與道路等事務的小司空,隨后很快又升為掌管司法、刑獄和社會治安的最高長官——大司寇??鬃咏K于實現了多年的愿望,進入了魯國政權的核心。他自然歡欣鼓舞,信心十足,決意治理好魯國,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事實上,孔子仕魯參政以后,的確表現出了非凡的才干。他做中都宰時,“一年,四方皆則之”(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);為司空時,“別五土之性,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,咸得厥所”(《孔子家語·相魯》)。做了大司寇后,政績更為突出。不僅在“夾谷之會”這一對齊的外交斗爭中取得勝利,而且通過“墮三都”,削弱了“三桓”實力,打擊了魯國內部的私家勢力。因此,孔子仕魯,可謂政績卓著,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即說他“與聞國政三月”,魯國大治。然而,孔子在勵精圖治的同時,也給自己帶來了隱患。
首先,孔子對魯國的治理,引起齊國的妒忌與不滿。齊國一直圖謀控制魯國,而魯國的穩定與強大是對他們不利的,正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所說:“仲尼為政于魯,道不拾遺,齊景公患之?!奔又趭A谷之會上齊國君臣受到孔子的指責,不僅讓他們臉面盡失,還被迫歸還了以前侵占的魯國的鄆(今山東鄆城東)、汶陽(今山東泰安南)和龜陰(今山東新泰西南)之田。于是,齊國君臣一直伺機排除孔子這一障礙。
其次,孔子“墮三都”的活動引發與魯國貴族的劇烈矛盾。這里的“三都”,是指魯國貴族季孫氏的“費”邑,叔孫氏的“郈”邑,孟孫氏的“成”邑。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,三家在邑內大興土木,高筑城郭,鞏固自己的地盤。然而,高大堅固的城墻也為這些都邑的邑宰們提供了叛亂的可趁之機,邑宰們動輒以采邑為據點對抗采邑主。這既讓邑主們大為頭疼,也嚴重影響了魯國社會的穩定。于是,孔子提出“墮三都”的建議,即徹底摧毀三都高大堅固的城墻,使邑宰們失去借以叛亂的屏障。這從表面上看是為“三桓”的利益考慮,實際上孔子是為了強公室,杜私門,也即是為了削弱“三桓”的實力,恢復公室早已喪失的權利,這實際上也是孔子仕魯的本意。三家貴族為了打擊邑宰們的反叛,所以剛開始是基本同意和支持孔子的這一活動。然而,隨著叔孫氏的郈邑和季孫氏的費邑相繼被墮毀后,他們逐漸意識到“墮三都”最終是對“三桓”不利的,于是他們起而反對孔子的這一活動??鬃訄桃鈱ⅰ皦櫲肌必瀼氐降?,但最終仍未墮掉孟懿子的成邑?!皦櫲肌币允《娼K。
顯然,在“墮三都”事件上,孔子得罪了“三桓”,加深了他與魯國貴族的矛盾。此一事件之后,即使在孔子從政之初,“行乎季孫,三月不違”(《公羊傳·定公十年》),對孔子予以支持與信任的執政卿季桓子,也開始疏遠、疑忌孔子。他聽信公伯寮的讒言,將正擔任季孫氏家宰的孔子的弟子子路辭掉。這一舉動,表明孔子已經失去了季孫氏的寵信。所以,當時的孔子,雖然名義上仍是魯國的司寇,但實際上已經不再被任用??鬃釉隰攪恼蔚匚会пЭ晌?。
正當孔子與“三桓”矛盾加劇之時,齊國君臣趁機設計報復。他們鑒于魯定公和季桓子都喜歡聲色犬馬之樂,便投其所好,送給魯國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,還有30輛華麗的馬車,每輛車都由4匹披彩的馬拉著。不出齊人所料,魯國君臣果然中計,“往觀終日,怠于政事”(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)??鬃訉Υ松罡惺?,但他仍然抱著一線希望。然而,在接下來的魯國郊禮祭祀中,執政者違背常禮,祭祀所用的肉也沒有分給孔子。至此,孔子知道自己不可能再被用于魯國了。于是,他決意離開魯國。魯定公十三年(前497)春,在魯國從政三年之后,55歲的孔子帶著他的部分學生,滿懷凄楚悲憤之情,離開了他的父母之邦。直到14年后(哀公十一年)才返回魯國。
綜觀以上,孔子離開魯國,游走他鄉,是在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支持與施展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??鬃酉M约旱膶W說能夠用之社會,得到推行。然而,在當時的世卿世祿制度下,出身低微的孔子及其學生都很難進入魯國的權利中心,即使像孔子有機會進入,但其思想主張與貴族利益格格不入,自然很難長久施行。而孔子又是一個“道”的堅守者,他不愿降低自己“道”的標準去迎合執政者們的利益,所以他主張“以道事君,不可則止”(《論語·先進》)。因此,當各種矛盾加劇之時,當自己的政治主張無法推行時,孔子不得不離開魯國,去其他國家尋求用武之地。